銀保監會重磅發聲!銀行加強貸款資金管理、作出關鍵決策,防范合作機構截留挪用

柏文喜
近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通知》),進一步細化商業銀行貸款管理和自主風控管理要求。該《通知》明確要求商業銀行要主動加強貸款資金管理,強調貸款資金發放、本息回收代扣、止付等關鍵環節決策應由銀行作出,指令應由銀行發起,以避免商業銀行核心風控環節過度依賴合作機構。
雖然該《通知》是針對互聯網貸款業務而言的,并有專門針對以河南村鎮銀行為代表的小微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攬儲和互聯網發放貸款所引發的風險問題,有對商業銀行風控環節“打補丁”的意思,但就近日各地發生的爛尾樓業主“抱團停貸”風潮的追因、責任認定、后果承擔層面而言,對商業銀行在涉房貸款中的風控工作與責任問題,無疑也是一個側面的警示與印證。
就預售制下開發商、銀行、按揭買房人三方關系來講,按揭貸款合同是服務于房屋買賣目的的,且開發商對按揭人的還款問題還以項目公司提供了必要擔保,這是房屋買賣合同、按揭貸款合同關系雙雙得以成立的基本條件。作為善意按揭買房者,因為房地產項目爛尾而不能收房,導致房屋買賣合同關系無法繼續履行時,按揭貸款合同自然也就失去了得以存續和履行的前提與必要性,而最高法的司法解釋是明確支持這一點的。也就是說,爛尾樓業主可以不再還貸,按揭貸款由開發商履行約定的擔保代償責任,按揭人已還掉的貸款本息由銀行先退還給貸款人,由此銀行也獲得了向開發商追償按揭貸款本息的權利。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顯然就成了最大的受害人和損失者,因為爛尾樓本身的價值無法覆蓋按揭貸款本息,加上開發商往往還欠著銀行的開發貸款。不過,在過往的爛尾樓處置實踐中,資金鏈斷裂的開發商往往抱著得過且過、不怕更爛的態度,而銀行以上征信記錄威脅客戶,進而依然坐收按揭貸款本息卻始終不著急,負有行政監管責任的地方政府也將心急如焚的爛尾樓業主們當作了麻煩制造者和維穩對象,對爛尾樓苦主們的煎熬視而不見和麻木不仁。只有當按揭買房的爛尾樓業主們設法制造輿論影響并形成群體事件,引發有關領導的烏紗帽風險時,才有可能推動行政監管部門的重視和有力度的協調工作。
此次爛尾樓業主們忍無可忍的匹夫之怒,將“抱團停貸”風潮迅速推向了全國,并推動了社會輿論對于預售制下爛尾樓責任剝洋蔥式的層層推導,終于挖出了最高人民法院之前的相關判例和司法解釋。這一判例和司法解釋較好的澄清了商品房買賣合同與按揭貸款合同之間的主從關系,相當于定義了爛尾樓問題中各方的角色與責任,也徹底擊碎了預售制下負有資金監管責任的銀行與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和相互推卸責任的自說自話,讓資金監管責任和監管失責的后果應該由誰來承擔這一基本事實昭然若揭。此時銀保監會的這一《通知》,更是從側面確認和厘清了商業銀行在預售制涉房資金中的監管角色與責任。
就房地產項目開發貸款而言,貸款審批、發放都有著明確的前提、流程以及風控要求,而按項目建設進度發放貸款,則是貸后管理的基本要求與常識。如果項目出現爛尾而開發貸款卻已發放完畢,顯然就是商業銀行自身的貸后管理出了問題,銀行自身必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就按揭貸款的按項目建設進度撥付工作而言,縱然行政監管負有把關責任,但在項目出現爛尾時監管賬戶的資金卻沒有了,難道按照監管協議相關條款主辦銀行就能完全脫責?如果來自行政監管部門的“亂命”也能得到銀行不折不扣的無條件執行的話,那還要銀行監管和監管協議作什么,干脆舍棄銀行監管,由地方政府直接支配監管賬戶資金算了?!
銀保監會的這一《通知》中表示當前商業銀行仍存在履行貸款主體責任不到位,授信審批、貸款發放、資金監測等核心風控環節過度依賴合作機構等問題,與監管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不利于業務持續發展。銀保監會重申,“貸款是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自主風控是實現互聯網貸款業務平穩健康發展的生命線”。這說的,不也正是預售制下涉房貸款及資金監管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現象與問題嗎?反過來看,但凡能夠有效實施涉房貸款資金監管的話,還會帶來開發商杠桿之上加杠桿、把高周轉推向極致的發展模式,以及遍地叢生的爛尾樓問題嗎?
如果拉車無法維生,祥子自然也就不拉車了。爛尾樓苦主們掀起的“抱團停貸”風暴,吹去了預售制下爛尾樓現象之上的層層迷霧,各方角色與責任正在各歸其主。誰負有最大的責任,誰將承擔最大的風險與后果,各自都心知肚明。
所以,銀行股近幾天市值大跌超過5000億元。其中招商銀行A在5個交易日內市值累計蒸發炒股1200億元,7月以來累積跌去1900億元,跌幅13.78%;平安銀行累積跌幅11.625%,市值下跌超300億元 ,興業銀行和郵儲銀行累計跌幅11.41%、9.26%,跌去市值400億元和700億元。
所以,消息面上,央行主管的媒體《金融時報》也于7月16日迅速發出了《多個涉及“停貸“風險樓盤項目復工》的利好。
不過無論如何,現在可明確的一點是,按揭買房的爛尾樓業主們不用再獨自承擔爛尾樓苦果,至少不用像之前商業銀行和部分無良律師說的那樣,在“房錢兩空“之后還要繼續承擔還貸責任了。

何葦航
河南村鎮銀行暴雷之前,雖然有包商銀行破產這樣的事件,但我覺得銀行的安全程度還是非常高的。但村鎮銀行儲戶存款被騙的細節出來后,我才知道,原來所謂的風控制度和體系,在內外勾結的詐騙下,是多么的不堪一擊。這兩天山東某銀行行長為了子女上學,竟然里應外合騙取銀行3.5億元,也讓人對銀行的風險防范大跌眼鏡。
這個銀監會政策無疑是在“打補丁”,但眾所周知,中國的銀行風控體系已經非常完善,缺的并不是這樣那樣的政策,而是認認真真的執行。如果前方的工作人員能夠認認真真核實每一筆貸款的用途和流向,沒有內外勾結,沒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那么這種奇奇怪怪的事情也都不會發生。